我校轨道交通重大科技成果与四川企业进行精准对接
2016年8月29日,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会在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7号楼第一会议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国防科工办、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宗旨是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四川省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省政府、科技厅、国防科工办、经信委、教育厅、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等主办单位的领导和负责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企业代表、市(州)科技局代表、投融资机构代表齐聚一堂,见证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我校副校长张文桂率西南交大代表团参加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按照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现代农业四个区域组织相关高校和企业代表对总计120项重大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洽谈。我校参与对接的共有15项科技成果,属于参会成果数量的第一集团;会议第二阶段,通报了全省重点科研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情况。我校副校长张文桂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作了题为《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发言,介绍了西南交大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创新经验和轨道交通重大成果,受到参会代表的广泛赞许。
附:张文桂副校长在精准对接会是的发言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助推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探索产业发展和创新之路。当前四川省正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四川最重要的改革试验任务之一,是四川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赢得的关键机遇。去年11月份,中共四川省委通过了《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的目标,这使四川走在了全面改革创新的前列,为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赢得了先机,真可谓是“方向对,路子好”。
下面我就西南交通大学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西南交大在充分借鉴和汲取国内外有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8月,新修订的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颁布,新法放权于高校,让高校真正拥有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对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我校加速深化探索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权利都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新法并未触及本质性的产权改革,因此需要更彻底的所有权改革,以从根本上克服“高校有转化权力但没有转化动力,个人有转化动力但没有转化权力”的困局。同月,学校向省上汇报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验情况,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充分肯定了学校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2016年1月,学校正式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简称“交大九条”),全面深入推开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交大九条”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将以前职务科技成果“纯”国有,变为国家(学校)、集体(团队)和个人“混合”所有,以所有权改革统领和牵引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二是将转化后的股权奖励,变为转化前的产权激励。通过“先确权,后转化”,从源头上激发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
今年5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学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7月22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以“全面深化改革,西南交大的‘小岗村’试验”为题,再次对学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做了全面深度的专题报道。
以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为核心的“交大九条”推出短短半年来,学校已有涉及7项职务科技成果的100多项职务发明完成了分割确权,其中包括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中低速磁浮二代转向架、同相供电设备、钢轨焊接气体保护焊机、可降解生物材料等职务科技成果,预计在年底以前,通过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评估作价入股将会成立10到20家高科技创业公司。
二、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领域科技创新,精准对接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
轨道交通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世界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历程表明,产业区域内大学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学校抢抓四川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重大契机,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科技创新,着力强化先进科技供给能力,全力服务四川省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一是以筹建中的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和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突破下一代高铁铁路、高速磁悬浮交通、超高速轨道交通、大轴重重载铁路、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等前沿技术(两高一超一重一新)和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形成了产业变革的先发优势,着力提升四川轨道交通原始创新能力和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学校将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科技成果首先在四川转化,如二代磁浮、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浮列车、现代有轨电车、虚拟轨道交通等都将在四川就地转化。三是建立轨道交通装备第三方咨询中心,通过技术咨询、产品认证、安全评估与检测,为“四川制造”的轨道交通产品走出去保驾护航。四是加强“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轨道交通门户型智库建设,着力从教育培训、咨询服务、运营管理、维修维护等方面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造轨道交通国际服务基地。去年10月,学校和成都市、金牛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环交大智慧城”,布局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七大科技集群,致力打造“南有科技城,北有智慧城”的成都市“科技双芯”格局。今年8月4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联盟成立,这将加快形成“一高校、一总部、两基地”(以西南交大为依托,以金牛区为研发总部、以新津和新都为制造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四川形成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增强四川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促进轨道交通“川研川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当前,四川省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西南交大将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四川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深度融合。西南交大希望与参会的各家企业精准对接,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我校轨道交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